11月8日,云南民大附中劳动教育基地迎来丰收。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,小心翼翼地从地里摘下一颗颗饱满的蔬菜,脸上难掩内心的喜悦和自豪。从“课本”到“生活”,学生在劳动中发展身心;从“认知”到“实践”,课程在劳动中回归教育本真。



劳动教育里有万物生长。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秉承培育学生“健康、善良、勤劳、自立、诚信、雅趣、担当、合作、创新”九大关键素养的初心,深度挖掘劳动教育课程中隐藏的育人因素,通过建立多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,为学生创立多元化劳动渠道,让劳动教育课堂成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、促进“五育并举”的重要平台。



因地制宜,构建劳动课程体系

学校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,除正常开设每周一节的劳动课外,还努力将校内劳动、家务劳动、服务性劳动转变为校本化课程,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方联动,将劳动课程贯通初高中各学段。



劳动教育要强调“坐而论道,不如起而行之”,也要强调“笃行不怠”和“因地制宜”根据培养目标,结合中学生特点,学校将学生管理一日常规教室、宿舍内务整理)、生物学科教育、思政教育、家庭劳动教育、社团选修课等与劳动教育相结合,形成具有综合性、实践性、开放性、创新性的多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



例如,民大附属初中成立陶艺社、篆刻社、剪纸社等丰富多彩的社团,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;在劳动教育基地进行作物种植,让土地成为最生动的课堂;带领学生进社区开展义务劳动,让学生在自觉、自愿、坚持不懈的付出奉献中收获成长。民大附属高级中学通过桥梁建模大赛、风筝制作比赛、古法造纸体验等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与生活连接,让知识体系更接近现实。



此外,为提升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,学校还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,规范评价内容,制定评价标准,建立激励机制。结合学生在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劳动实践中的表现,将具体劳动内容、过程和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客观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,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系情况的考核,并作为学生评优、树先的重要参考。



多元融合,将劳动教育做细做实

全面加强劳动教育,必须打造完备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,并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元素,做到犹如“盐溶于水”一般的融合。



以劳动教育基地为例,这是学校通过组织学生种植蔬菜、农作物进行的集体劳动教育。针对该课程的实践特点,学校邀请生物教师和校外专家一起研究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,指导劳动教育全过程。通过专题培训,让学生了解农作物不同阶段的生长过程,学会基本的种植技巧;正式种植期间,教师亲身示范,并在作物生长期安排学生进行日常养护,真正参与到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。从播种到收获,使学生既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,也体悟到劳动价值,同时又实现了劳动和生物学跨学科的育人功能。



习惯养成,构建育人有机整体

行为养成习惯,习惯形成品质,品质决定命运。云南民大附中积极拓展劳动内容,丰富劳动载体,通过培养劳动习惯,推进以劳育人。



学校初一、初二年级有一张“劳动清单”,明确规定了每个学期的任务,从整理书桌、美化教室开始,逐渐掌握洗衣做饭、打扫卫生等生活技能,通过“绿化认养”明确每个班级的“责任田”;举办“为爱下厨”活动亲制饭菜感恩父母;参与“职业体验”体会建筑工人的辛苦不易;体验“非遗扎染”碰撞美育的火花;收获“基地成果”感受丰收的喜悦……这些劳动体验以“劳动日历”的形式确定下来,帮助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,让青少年不只会天文地理,也懂柴米油盐,打通书本与现实的界限,会生活、爱生活。



以劳树德,以劳育智,以劳健体,以劳育美。今后,云南民大附中将不断深耕“以劳育人”的理念,以劳引育,避免为劳而劳、流于形式,在孩子心中深植劳动的种子,让劳动成为最生动的课堂,让改变自然而然地发生。





图文杨晓涵   编辑丨周兴阳   校对丨袁从波   责编周兴阳   审丨石燕霞   审丨任重殊